联系我们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济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邮编:250022
电话:+86-531-82767929
传真:+86-531-87968014
首页 >> 科学研究 >> 核心人员 核心人员

杨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泛在智能计算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CCF杰出教育奖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山东计算机学会理事长,ACM SIGCSE中国主席,曾任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首届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山东省高校十佳优秀教师,山东省计算机网络教育与科研的开拓者与引领者,原国家建材总局有重要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委保密委员会技术咨询专家组长。带领科研团队于1995年在省内率先建设了大规模的计算机校园网并首批接入CERNET,开拓了智能网络、国产数据库应用、网络处理器及FPGA高速网络处理技术等重要方向,主持建设了济南大学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在计算机网络方向先后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相,山东省计算机优秀应用成果一等奖2项。在国内较早开展了网络环境下的水泥材料计算机模拟仿真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专项的支持下,开发建设了面向水泥材料设计的“网格计算”环境,为计算材料学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陈月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指委委员,山东省人工智能学会监事长,省突贡专家,全球2%顶尖科学家(终身)。2003年率先在国内探索神经网络深层架构及其优化问题,首创柔性神经树学习理论,建立了智能计算理论及应用团队并入选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将该理论应用在基因序列预测分类、工业制造智能化检测、建筑材料表面检测等领域。在国内较早开展通用人工智能方法研究,创建济南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为多领域智能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9项,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2项,在IEEE和ACM汇刊等高水平刊物与会议发表论文300,4余篇篇论文被列为Elsevier Science Direct 25大热点论文,连续9年入选Elsevier高被引学者。

王孝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自1983年开始在国内率先开展水泥生产工业软件研究,面向水泥工业的节能降耗和智能制造问题,首创国内加气砼智能生产系统,构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泥生产工业互联技术体系,研发了水泥绿色生产智能软件平台。该智能软件平台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30%,服务水泥生产行业的节能减排,年节支达15亿元。发表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主持了863(重大)目标导向、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等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9项,省计算机优秀应用成果奖2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一等奖1项。

冯志全,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会评专家,济南市高校自主培养创新团队领军人才。早在2003年便聚焦智能实验教学中的可计算人机协同认知模型新机制和智能交互范式等重大科学问题,形成“自然交互”与“视觉计算”相互赋能的研究特色,在手势交互领域连续获批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8年进一步聚焦“认知行为模型—实验场景意图理解—自然交互”应用创新链,研发助老陪护机器人和基于VR/AR/MR的智能教学交互套件,在10余家单位示范应用,并连获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在CCF A等顶级刊物论文100余篇,形成发明专利群。

穿西装戴眼镜的男人 描述已自动生成

陈贞翔,教授,博导,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市高校自主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国际计算机学会ACM济南主席、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理事、山东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主持国家基金、省重大工程等12项,总经费达1748万元。 在TIFS、TKDE、《软件学报》等重要刊物会议发表论文121篇,授权发明专利54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首位1项)。培养了一支网络数据智能处理学术队伍,成员获省杰青、青年泰山(3人)、省高校青创团队带头人。自2001年开始从事网络空间海量数据智能分析与隐私保护研究工作。在国内较早研发终端恶意流量行为检测技术,入选华为公司全球选型优先方案,并被其以154.9万元实施技术采购,授权10项专利使用:研发北斗高效服务与安全保障平台,为“北斗星动能”国家重大战略工程落地山东提供海洋、农业等精准安全服务保障。研发****测量装备平台,并通过全军心理中心列装,为建国七十周年文职方队、联合国维和部队、武汉火神山医院等提供保障。

王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济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山东省省杰青,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省优青,ACM中国理事会济南分会秘书长。自2008年开始,长期从事水泥计算机建模工作。针对我国水泥产品面临的计算机预检和辅助设计工具落后问题,紧抓两大科学难题:人工推导模型困难和微观结构分析困难,首次引入机器学习为极端复杂的水化过程实现反向建模;研制成功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泥水化仿真平台;计算成果入选建材顶刊《美陶》创刊百年的水泥特辑。主持国基3项、省基重点、省重点研发等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ACM中国理事会济南分会新星奖等。在CCF A类会议、IEEE汇刊等刊物、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

孙元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省杰青,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自2004年开始关注复杂系统动力学机理认知问题,将智能计算的数学理论研究引入复杂系统决策优化领域,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的树型变换方法,实现复杂系统的定性分析,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研究基于智能建模技术的切换系统稳定方法,并在智能电网安全保障领域进行了应用,成果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首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IEEE汇刊系列等领域顶级刊物上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代表性论文18篇,其中4篇ESI高被引论文,连续9年入选Elsevier高被引学者榜单。

李金屏,博士,教授,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信息处理与认知计算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面向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中的技术挑战,从事建筑材料表面缺陷检测、电力行业隐患检测等复杂场景理解研究。围绕输电线路安全通道和变电站隐患检测难,提出了系列输电线路隐患检测方法,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10亿元,针对复杂工件高精度非接触形位、尺寸及缺陷综合检测难题,提出双摄像头精密测量解决方案和定制化服务,新增近900万销售额。主持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等课题20余项。首位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陈图川,博士,教授,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第四届创新创业大赛落地人才,山东怀思人工智能与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研发服务机器人技术、人机交互及人机协调作业智能,多年从事机器人和智能智造系统相关科技研发工作。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RoboCup、IEEE国际科研基金等课题20余项,拥有多项人工智能方面实用新型专利和美国发明专利。担任RoboCup国际家庭服务机器人执委,World Robot Summit国际机器人竞赛活动执委,组织参加人工智能机器人大赛共获奖34项。

武传坤,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国际学术会议CANS的发起人之一,多次作为Inscrypt会议的组织委员会主席,曾为多个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主持完成国家级课题一项,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8部,其中2部英文专著由Springer出版;先后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彭立志,博士,教授,济南市科研工作室带头人,山东省国产数据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CCF互联网专委会执委,CCF高级会员。自2003年师从杨波教授并参与“国产数据库应用示范”863计划项目起,长期在国产网络应用系统方面开展研发攻关,牵头研发学位与研究生管理系统在全国200余家培养单位推广使用,中国学位认证平台服务全球350万用户。长期聚焦网络行为分析与非平衡学习等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数据引力学习理论,并应用于网络异常行为检测。主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与省基金各2项。在IEEE TKDE等顶级刊物发表论文9篇,获省部级科技二等奖2项。

周劲,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SMC学会Franklin Taylor纪念奖获得者,济南市科研工作室带头人,山东省人工智能学会计算智能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师从IEEE诺伯特·维纳奖获得者陈俊龙教授,长期从事分布式与网络数据智能处理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将迁移学习引入分布式及多视图数据聚类,提升分布式数据处理性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7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IEEE汇刊等系列刊物发表8篇代表性成果论文,3篇论文荣获国际会议最佳论文。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山东省计算机应用优秀成果奖等。

邱建龙,博士,教授,山东省高校青创团队带头人,山东省高等学校复杂系统与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TCCT)物流系统智能优化与控制学组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有:物流系统优化与控制、复杂网络与复杂系统分析与控制、神经网络动力学分析等,在国际权威刊物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2部。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项目15项。获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

赵川,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泛在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国际计算机学会(ACM)济南新星奖获得者,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高级会员。担任CCF互联网专委会执行委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大数据安全与隐私计算专委会委员、山东计算机学会网络空间安全专委会常务委员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7项。近年来,在CCF-A类推荐期刊IEEE TDSC、IEEE TIFS、软件学报、通信学报、电子学报英文版等重要期刊与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部分成果被收入中国科协主编的《密码学学科发展报告》,近五年单篇成果最高引用429次。撰写《安全多方计算》学术专著1部,依托成果参与制订IEEE国际标准2项,已授权中国发明专利、日本发明专利等28项。科研成果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在浪潮信息等单位进行推广应用,带来新增销售额超4.4亿元,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计算机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首位)、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建设省级基层教学组织1个、山东省研究生精品课程1门、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

傅德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山东省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实验室主任,主要学术兼职有山东省大数据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山东省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山东计算机学会理事、临沂市公安局大数据建设特聘专家等。主要从事大数据、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隐私计算等在工业、物流产业中的应用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undefined

傅尊伟,博士,教授,人,中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水原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工作坊主持人、山东省大数据专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席专家。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省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长期致力于利用泛函分析等现代分析方法进行算子领域的最佳估计问题研究,在IEEE汇刊、PR、ACHA、JDE、Information Science和《中国科学》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引1500余次。获得山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曾应邀在英国剑桥大学举行的“第二届世界青年数学家大会”上做45分钟学术报告。

申涛,博士,教授,山东省省优青。主要从事交互机器人和信号处理等领域的研究。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1项。在Automatica、IEEE Trans. Automatic Control、自动化学报等著名国际期刊会议发表论文50余篇,担任《Automatica》、《Signal Processing》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赵秀阳,博士,教授,济南市科研工作室带头人,面向复杂几何模型理论研究,针对几何模型高质量表示,长期开展自由曲线曲面重构理论、几何结构增强深度学习特征的计算模式研究。提出的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几何重构计算方法,有效提高曲线重构精度,被评论为本领域具有“杰出贡献”成果之一;基于免疫遗传提出的高精度点云重构计算方法,被评论为“非凡特例”。以第一/通讯作者在《中国科学》、IEEE汇刊等国内外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

刘红军,博士,教授,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前2%科学家。致力于非线性动力学性能优化以及后量子密码学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构建了无简并多维超混沌映射模型,有效解决了有限精度平台上动力学退化问题。先后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合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52篇,其中顶刊5篇,1篇入选ESI Top 0.1%高被引,7篇入选ESI Top 1%高被引,他引3200余次,h指数24。2021和2022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23年10月第4次入选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2023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2015年获得山东省高校优秀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1位)1项。

梁儒全,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辽宁省十百千高端引进人才,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长期从事工业数值计算研究,研究成果获48届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大赛银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40篇,部分原创性研究成果被国际工程学平台“Advances in Engineering”官方网站报道。主持包括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20余项课题。

张梦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省优青,山东省智能计算与应用高校实验室决策支持系统团队负责人。关注智能计算理论在非线性系统决策优化领域的应用研究,将遗传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应用到非线性系统刚度和阻尼的特性分析,实现了非理想输入模型的预测能力,并将其应用在了悬架摆动建模领域,提高了主动悬架的智能化水平。在IEEE汇刊等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其中高被引论文1篇,获ICANDVC-2021杰出论文奖、ICMIC-2019最佳应用论文奖。担任Current Chinese Computer Science期刊编委,ICANDVC-2021会议程序主席;NCAA2022会议程序主席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获山东省专利一等奖、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

张安彩,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省优青,山东省高校青创团队带头人,山东省自动化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人工智能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线性控制理论与应用,欠驱动机械系统控制,机器人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山东省自动化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学术创新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获临沂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

韩士元,博士,教授,山东省高校青创团队带头人,ACM中国理事会济南新星奖获得者。围绕“智能感知—数据分析—智慧通信—智能决策”深度融合开展应用研究。针对动态环境下数据多源、非完整和动态等特性,研究多源时空数据的统一表示与建模方法,构建动态时空数据下的深度学习预测模型。面向通信时延影响下的智慧交通,提出队列车辆协同驾驶与通信深度融合的智能巡航策略。在IEEE汇刊、软件学报等刊物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7项,发明专利转化20万元。

牛四杰,博士,教授,山东省高校青创团队带头人,ACM中国理事会济南分会新星奖、优博奖获得者。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宗旨,针对智慧医疗领域个体差异、影像质量差等问题,开展多模态医学影像智能分析研究,提出了用户意图深度感知的交互式图像分割技术,引入机器学习揭示病变演进机理,研制了眼底疾病个体化辅助诊疗平台。成果论文连续五年入选ESI高被引,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等科研项目8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4篇,其中IEEE汇刊长文5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6项。

杨磊,博士,教授,科技部-欧空局GNSS-R联合研究工作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导航定位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山东电子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长期从事北斗/GNSS应用领域的研究,围绕GNSS-R仿真平台、典型地表要素观测方法(土壤湿度、海面风场、海面测高、海冰等)、多源数据融合反演等方面展开研究。此外还曾于IBM中国芯片设计中心任集成电路(ASIC)工程师,有丰富的集成电路设计经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在GPS Solutions、测绘学报等高水平刊物与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

张问银,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计算机学会执行副理事长、山东省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主任、临沂市安全保密专家委员会主任、临沂市网络空间安全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临沂智慧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面向网络信息安全和物联网安全管控中的技术挑战,主要从事图像信息隐藏、区块链技术、ChatGPT应用等研究工作。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类型发项目3项,参与省重大创新工程项目3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5项;发表论文近60篇,发明专利5项;获山东省高校自然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金闇厚,博士,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省优青(海外),山东省中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从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研究超过12年,研究方向包括模糊集理论、神经网络、进化算法、计算智能和统计学。在大数据处理与深度学习理论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主持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中坚(重点)青年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项。在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等SCI收录的著名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马坤,博士,教授,山东省高校青创团队带头人,EAAI(JCR一区期刊)编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执行负责人。在网络空间内容计算、网络态势感知等方面开展研究。聚焦网络舆情监测的时效性和精确检测问题,研发安全态势感知通报预警平台;提出海量数据分布式索引方法,研发流批混合处理的云供应链SaaS应用,服务制造业企业40余家。授权发明专利12项,3项专利在山东舜网、普联软件等企业转化。主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等科研项目7项。

张勤,博士,教授,国际刊物BIRob学术编辑。长期开展工业、勘探等复杂环境下机器人的智能交互与协同技术研究。聚焦仿生机器人的环境感知、步态识别与人机协作关键技术,提出基于多传感器协同的运动学卷积神经网络,研发了实时姿态较正的机器人自主运动系统,实现机器人、环境和操作对象的共融交互,成功应用于国防和工业场景,有效提升了人机协作效率和安全性。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课题、国防科工局军品配套课题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在IEEE汇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7项。

张春伟,博士,副教授,山东省高校青创团队带头人。面向国家芯片领域的战略需求,开展传感器芯片设计与可靠性等领域研究。针对传感器在建材应用场景中长期高压应力下的可靠性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超级场板技术,有效缓解了器件在长期高压应力下的损伤与提前失效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器件损伤机理的可靠性评估模型,解决了器件在长期应力下的特性退化预测和可靠性评估问题。成果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等国际权威期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2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项,其中2项已转化。

王闪闪,博士,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研究方向为网络黑灰产挖掘,首次提出用户授权模式下的加密移动恶意流量检测方法,研究成果发表于IEEE TIFS国际顶级期刊,引用139次,得到Mauro Conti、Richard Yu等IEEE Fellow的高度评价。以第一/通讯作者在领域内重要期刊和会议 IEEE TIFS、SIGIR、CIKM等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

Copyright @ 山东省泛在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鲁ICP备05001960号